宝宝补钙与肾结石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婴幼儿肾结石,令人心痛不已。由此肾结石的成因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婴幼儿补充维生素D和钙再次被指为引起肾结石的原因之一,令妈妈们左右为难。那么宝宝到底该不该补充维生素D和钙?怎样补才合理、才安全呢?
钙和维生素D适量才好
肾结石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部分归咎于营养不平衡,其中膳食中草酸含量过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也与肾结石有关。而钙和维生素D与肾结石形成的相关性则有两种解释,一方面是,钙和维生素D过高造成高钙血症和高尿钙,尿液当中的钙沉积于肾脏中形成肾结石;但另一方面钙和维生素D不足造成血钙降低,迫使肾脏对尿液中钙的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钙,而同时使尿液中磷的排泄增加,尿液当中过高的磷同样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钙和维生素D与肾结石的相关性是一个营养平衡的问题,过高和过低都不合适。
是否缺钙缺维生素D
按照人体钙的需要量估算,只要能保证孩子每天有500毫升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膳食中钙的供应也就大致足够了。奶类中的钙也是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对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奶类是他们的主食,膳食钙的来源并不缺乏。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缺“钙”?事实上,在人体钙的吸收利用过程中,还受到另一种重要营养素,即维生素D的控制。维生素D缺乏会明显限制膳食钙的吸收利用,只有在维生素D充足的情况下,宝宝从奶类等获得的钙才能被顺利地吸收和利用。
维生素D是唯一的一种不是从食物中得到的营养素。天然食物,包括母乳,所含的维生素D都非常低。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产生。由于维生素D的这一特性,维生素D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营养素,多晒晒太阳就可以了。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状况和习惯的改变,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时间明显减少;空气污染、林立的高楼、防晒产品的使用也使紫外线的作用大大减弱,使晒太阳而获得维生素D的机会大大减少。此外,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也限制了晒太阳而获得维生素D。对宝宝来说,特别是1岁以内的宝宝,维生素D不足是相当普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多,同时也是因为宝宝接触阳光的机会有限,加上宝宝皮肤娇嫩、眼睛对强光敏感等原因也不适合长时间晒太阳,这样由晒太阳而获得维生素D就相当困难;如果加上妈妈孕期缺少户外活动,很少晒太阳等,造成新生宝宝出生时维生素D的储存量就不足,出生后早期发生维生素D缺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儿科学会一直强调要预防性地额外给予2岁以下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以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建议在孩子出生2周后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400IU(国际单位),直到2周岁;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胞胎等孩子还需要在出生的前3个月将补充剂量增加到800IU。目前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则揭示,维生素D不仅仅与人体钙吸收利用和骨骼健康有关,还与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因此当宝宝有缺钙的表现时,除了补充钙以外,更需要的是补足维生素D。妈妈可以检查一下,您给孩子选用的维生素制剂是否能达到宝宝所需要的补充剂量。
避免维生素D和钙中毒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维生素,会在人体脂肪内蓄积,长期过量的摄入确实有造成中毒的可能,引起高血钙和高尿钙,甚至肾脏等脏器的钙化。不过按照现有的资料,引起婴幼儿维生素D中毒的剂量都在每天4000IU以上,并持续使用6个月以上。1岁以内婴儿每天维生素D的摄入量不超过1000IU,1岁以上儿童每天不超过2000IU,长期使用是非常安全的;而对于有明显的维生素D不足表现的婴幼儿来说,由医生处方,短期口服大剂量的维生素D也是安全的。
以奶类为主食的婴儿每天钙的摄入量大约在300~500mg,应该说是完全能满足需求的。不过断奶以后的婴幼儿如果没有添加足量的奶类,钙摄入不足的可能性就很大。临床上当发现婴儿有明显的钙缺乏时,医生在给予维生素D的同时一般会习惯性地给予一定量的钙剂。根据现有的资料,1岁以下婴儿每天钙的摄入量不超过1000mg,1岁以上儿童钙摄入量不超过2000mg,不会造成因钙摄入过多引起的高血钙和高尿钙。从临床实践来说,孩子钙摄入偏高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便干硬和胃口减退,但几乎没有因钙摄入过多而造成的高血钙。
总之,在我国婴幼儿中因维生素D缺乏或钙摄入不足而造成骨骼钙沉积不足等各种钙缺乏还是比较多见的,其中维生素D的不足更占多数,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地使用维生素D或钙制剂的补充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也要注意过量补充所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