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圈博客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全球每年约有2亿人受累,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人,而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 000万,即每14人中有1人患不同程度OP。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紊乱疾病,其可以发生在人体骨头的不同部位,如腰椎、股骨、上肢骨等,主要表现为骨组织内单位体积中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等比例的...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是妇科常见疾病,是一组躯体的、情感的、认识的和行为的功能失调,发生于月经周期的排卵后期或经行之际,为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有规律性的症候群,如乳房胀痛、心慌失眠、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情志异常、四肢浮肿、大便泄泻、皮肤瘙痒等症。月经来潮后症状自然消失.发生率为30%~40%.在目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年代,此病困...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

正常的勃起是阴茎动脉扩张,静脉关闭,阴茎海绵体舒张,才能使阴茎海绵体充血,达到阴茎变长,涨大,变粗,变硬,唯其如此才能有进一步的行动,但是要想阴茎勃起光靠血管变化并不够,还得心理上,神经,肌肉,气氛,环境相互协调,配合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勃起,缺乏其中任何一项的配合,可能会无功而返,令人“垂头丧气”。 根据199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定义: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

维生素的种类和作用

维生素(Vitamin)这个词是波兰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最先提出的,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 )缩写而得,因为他当时认为维生素中都属于胺类(后来证明并非如此,但是名称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在中文中,曾经被翻译为威达敏(陈宰均译)、维生素(高似兰译)、生活素及维他命(直接音译)。维生素有“维持生命的营养素”的意思;而维他命被有人解释为“唯有它才可以保命”,当然实际上即使缺乏维...

麻疹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Measles)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早在晋永嘉年代(约公元307年),僧人支法存已发现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而国外到9世纪才有所认识。但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受母传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病后免疫较持久,因此,麻疹在世界各国无例外地均呈典型周期性流行。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主要症状有发热...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

由细菌引起的前列腺组织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ABP)。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发病率并非很高 ,多数是同急性泌尿系系感染密切相关。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菌类型也与泌尿感染者相似 ,主要为大肠杆菌 ,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氏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较少见的有肠杆菌、沙门菌属和其他少见的革兰氏阴性菌。 诱发因素: 感冒、疲...

骨折内固定取出术适应症,注意事项及再骨折原因

固定又可分为外因定和内固定两种。外固定指的是使用石膏、牵引、夹板等用具在体外达到固定目的的方法。内固定指的是通过外科手术在骨折复位后用金属或生物材料维持骨折断端对位和稳定的技术。 内固定取出术约占骨科择期手术的29%,占所有骨科手术的6%。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内固定物是否应该取出的讨论颇多。内固定取出术具有一定风险,包括局部血肿、感染、再骨折、神经损伤、内固定残留取不出等,并发症率在...

英国及荷兰科学家发现近视相关基因

近视基因的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发明一种新的药物,从而使人们将光学眼镜或隐形眼镜抛至一边。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一个称之为 RASGRF1的基因在眼睛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基因被认为可使眼球过度生长,从而使视远物时在视网膜上成像不清。他们通过对4000多对双胞胎的基因进行比较获得该发现,并在另外1万3000名英国人、荷兰人和澳洲人的基因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研究...

核医学影像技术-PET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核医学成像技术,全称为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目前唯一用解剖形态学方式进行功能 、代谢和受体显像并提供分子水平信息的一项前沿医学显像诊断技术。 1.PET显像基本原理 PET显像是利用回旋加速器(cyclotron)加速带电粒子轰击靶核,产生如等带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利用正电子核素等(它们多是人体组成...

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 Riva-Rocci 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 世纪 50-60 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自 2003 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发布后,国际上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许多证据。2007 年欧洲高血...